寧靜致遠的寓意和象征(寧靜致遠的真正內涵與含義很豐富)
寧靜致遠的真正含義是什么?內涵豐富,中醫國學幼兒園幼師明白了。
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魅力,在于常讀常新,包括不同的人,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,給與切實而具象的解讀。
比如,“寧靜致遠”這個再平常不過的成語,其真正的含義是什么?有什么具體的方向指示呢?
寧靜致遠的句子,出自于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的《淮南子:主術訓》,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中也有引用。
《淮南子:主術訓》中是這樣寫的:“人主之居也,如日月之明也。
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,側耳而聽,延頸舉踵而望也。是故非澹泊(同:淡泊)無以明德,非寧靜無以致遠,非寬大無以兼覆,非慈厚無以懷眾,非平正無以制斷?!?/p>
這就是說,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,所處的位置好像日月一樣光明,天下人側目都可以看得到,側耳都可以聽得到,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來都可以眺望得到。
所以一國之主的國君,只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,只有寧靜才能維持久遠,只有寬大才能包容所有,只有仁慈才能心懷百姓,只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。
《誡子書》中是這樣引用的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 非寧靜無以致遠。
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,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,淫漫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冶性,年與時馳, 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?!?/p>
諸葛亮一生為國,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他為了蜀漢國家的復興事業日夜操勞,很少顧得上親自教育兒子,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他八歲兒子諸葛瞻。
這篇家書,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,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。
君子的行為操守,能夠于寧靜處修養身心,能夠以節儉來培養品德。不恬淡寡欲,就無法明確志向;不寧靜專心排除雜念,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。
因為要好好學習,就必須靜下心來;要多才多藝,就必須好好學習。不好好學習,就無法增長才干;沒有遠大志向,就無法引領并成就學習。
放縱懶散,就不能振奮精神;急躁冒進,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歲月的年輪隨時光而飛馳,堅強的意志伴歲月而流逝。
最終的命運,都難逃枯敗零落;而大多數人,也并不為社會國家所用,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茅草屋,那時候再多的痛苦悔恨又有什么用呢?又怎么來得及呢?
寧靜致遠,字面上的意思,
就是要心無雜念,心無旁騖;就是要在這樣一種美好、恬和、安寧、靜謐中,靜思反省,專心致志,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。
并為了這樣一個遠大的目標,聚精會神,厚積薄發,有所不為,有所作為。
寧靜不是孤僻,不是逃避,不是脫離于現實的生活;而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、深愛,而選擇了不能隨波逐流,不能無所作為,不能庸庸碌碌。
就好像內心的一泓秋水,倒映著日月星辰,寧靜不僅僅是清幽的環境,不僅僅是逼仄的面壁反思,而是內心的純凈,以及青春永不熄滅的追求。
在喧囂之中,遠離急功近利的誘惑;在追求的路上,遠離浮躁;在寧靜之中,孕育非凡和創造。
其實,寧靜遠遠不止文字所呈現的意義。更多、更本真、更有意義的寧靜,其實是一種曠達而智慧的心境,是一種自律而超然的生活狀態。
而對于致力于中國特色幼兒園建設的各位幼師來說,寧靜致遠除了前邊所說的含義之外,還有一些更加具體而豐富的內涵。
一方面,現實中要不斷磨礪自我,在寧靜中養生,在寧靜中養心,在寧靜中開悟生慧,在寧靜中不斷修養身心,提升幼師氣質;
另一方面,面向未來,懷抱我們的幼師夢、幼教夢、啟蒙夢、中國夢,不斷堅定理想信念,不忘初心,懷抱使命。
結合對寧靜致遠的理解,果雪兒給出三方面的考慮,供各位幼師朋友參考:
第一,三百六十行,而您選擇了幼兒園教師,這是一份寧靜致遠的選擇,這是一份寧靜致遠的工作、職業、事業、功德。
《易經》中講:“蒙以養正,圣功也?!睘辄h育人、為國育才,立德樹人,從幼兒園娃娃開始,培養他們正直無邪的品質,這是多么偉大、光榮而神圣的工作啊。
雖然我們做的是小朋友的工作,但是我們面向的,卻是這些小朋友的明天、未來,乃至他們的一生一世。
雖然我們做到只是幼兒園的工作,但是我們卻是在為整個國家的教育做著最基礎的奠基工作。
第二,“幼兒國學玩起來”的教育理念,可以很好地說明寧靜致遠的道理。
面對“幼兒”也好,幼兒的“國學”教育也好,幼兒國學“玩”的游戲操作也好,都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寧靜功夫。
而“起來”,指的是幼兒全人格教育要養成起來;“任爾東西南北風”,果雪兒新蒙學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。
第三,“國醫養國娃,國學為國家”的教育理念,同樣可以很好地說明寧靜致遠的道理。
“國醫養國娃”,自然是一份寧靜的陪伴、寧靜的培養。
致遠呢?
就是要從幼兒園娃娃開始,養成健康的身體、心靈、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;健康養成,養成健康,并在“養成”的過程及基礎之上,時刻準備著“為國(為)家”。
“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,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?!?/p>
“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開齊開足體育課,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、增強體質、健全人格、錘煉意志?!?/p>